一、
校務評鑑的理論與實務
『校務評鑑』主要目的在為學校的發展歷程留下紀錄,並且了解學校的經營現況與困境,進而協助學校克服經營困境,使學校開創另一個新局面。一般的觀感總認為校務評鑑就是校長遴選時的治校績效總檢驗,評鑑資料越完整,代表該校校長績效越好,然而該校在經營管理方面的問題卻付之闕如,亦即報喜不報憂。然而學校的主要任務在教育,制式化的校務評鑑能夠展現學校教育的成功嗎?
因此校務評鑑的功能,甚至是任務,應該與目前積極推動的教師專業評鑑取得方向一致,也就是最終的目標在解決教育的問題,提昇教學成效,其績效的展現在學生發展,學校的發展也只是伴隨的效益而已。
二、
中層主管的理念與作為
『主管』代表的是一種權力與壓力的組合。權力不代表影響力,但是可以成為助人(在合法範圍)的利器,助人並非全然的付出,另一方面也是累積日後解決問題的資源。壓力的來源包括任務需求以及管理(向上與向下),每一項任務都需要「人」去完成,管理的對象也是人,按照計劃,讓「人」完成工作就是管理。如果單位內僅有一個人,就沒有『主管』,也不需要『管理』。
『主管』處事的風格(領袖類型)代表的就是單位文化,同樣的任務,不同的主管就會有不同的解決方式,其部屬也會以不同的工作模式配合,重要的是部屬學到不同的處事方法。並非所有的領袖類型都可以適應所有的任務,帶領各種不同的部屬,甚至可以適用各種不同世代。唯有因事因地因人制宜,靈活運用管理技巧,才是成功的主管。
『管理』最重要的就是言行一致,表裡如一,平衡對待每一件事與每一個人,所謂平衡就是不偏頗,公平而已。言行一致就是立下的目標願景要專心一意的完成,為部屬豎立正確典範。最近有某大企業的領導人,從默默無名的小公司一躍成為台灣最大企業,該領導人也許是採取權力下放的管理,但是他的言行才是影響企業文化的主要因素,即使手中不再握有權力,也要持續「言行一致」把公司經營願景擺在第一位,而非圖個人在鎂光燈前的風采而已。
三、
從
TIMSS2003
試題探討中小學教師考試命題
『評量』不等於『考試』,我國的傳統教育觀,教育就是學科知識的傳達,考試只是用來決定學習目標達成與否,才會產生考試引導教學的偏差觀念。真正的評量在了解學生學習狀況,進而改進教學方法,因此評量的重點在學習本身,而非學了多少。
『評量』不是在比較一群學生的學習差異,而是個別學生自己比較其學習歷程的差異,因此評量產生的等第,並非每一個學生都是同樣標準,但是對於同一個學生,自有其專屬的標準。至於『考試』也非全然失敗,因為社會倡導的機會平等,並非人人有獎,而是提供公平的門檻,選擇適合的人才。而這個公平的門檻就是考試制度。
|